第387章 面条的来历和典故-《悠闲大玩家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这才哪到哪啊,真按标准来的话,我做的这些面都不合格,不过我也没有打算用它来出售,没必要做的那么细致,反正是自己人吃的。”

    叶落笑了笑,将煮好的面给捞出来,分别盛了两碗,这才对着林凯说道:“等我再好好的研究研究,到时候争取拉出来更细的面,其实我倒是觉得,并不是说细面就好吃,还得看个人的口味。”

    跟刚刚的工序一样,他知道闺女和自己一样爱吃肉,顺手在大骨汤里边舀了几块从骨头上分离出来的肉,一碗给了闺女,一碗给了伊丽莎白。

    “呼、呼……”小家伙迫不及待的挑起一缕面吹了几口气,然后就跟着吃了一大口。

    还有些烫,不过小家伙也是久经考验的人,这点烫根本就不在乎。

    一口下肚,小家伙吃到美味后那熟悉的笑容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。

    见状,伊丽莎白也不客气的吃了起来,品尝到味道后,美眸顿时瞪大,然后也不怕烫,开始狼吞虎咽吃起来。

    边上的林凯也忍不住咽着口水,眼神火热的盯着叶落,看样子也是打算品尝一下。

    察觉到林凯的眼神后,叶落撇了撇嘴,不过还是盛了一碗递了过去。

    面条起源于中国,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。

    面条是一种制作简单,食用方便,营养丰富,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,早已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与喜爱。

    面条是一种用谷物或豆类的面粉加水磨成面团,之后或者压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压,或者使用搓、拉、捏等手段,制成条状(或窄或宽,或扁或圆或小片状,最后经煮、炒、烩、炸而成的一种食品。

    其花样繁多,品种多样,地方特色极其丰富而闻名。

    比如庆祝生日时吃的长寿面以及国外的香浓意大利面等,好吃的面条几乎都是温和而筋道的,将面食的风味发展到极致。

    在中国,最初所有面食统称为饼,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‘汤饼’,即最早的面条。

    汉刘熙《释名·释饮食》中有索饼,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中记有‘水引饼’,是一种一尺一断,薄如‘韭叶’的水煮食品。

    唐朝又有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。

    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,丰富多彩,有插肉面、浇头面等。

    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挂面。

    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,还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。

    清朝乾隆年间又有经过煮、炸后,再加入菜肴烧焖而熟的伊府面,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面条制品。

    《荆楚岁时记》说‘六月伏日进汤饼,名为避恶。’

    恶,疾病和污秽也。伏天苍蝇细菌多,饮食不洁,易患肠道疾病。

    而‘汤饼’用开水沸煮,趁热吃,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,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。

    病人抵抗力差,当然要吃最洁净的食品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,侍候病人的饭食,多用面条。

    今人考证,汤饼实际是一种面片汤,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,下锅煮成。

    如果将‘撕’改成‘刀削’,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带广为流传的刀削面。

    后来制面工艺改为,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样粗细,一

    尺一断,盘中盛水浸。‘宜以手临铛上,挼令薄如韭叶,逐沸煮’(《齐民要术》,这时面的样子类似宽面条。
    第(1/3)页